最近搜索 清空历史记录

破局内卷与价值重构:2025年中国光伏组件行业的转型逻辑

当全球光伏组件产能突破1343GW,而有效利用率仅约50%时,中国光伏组件行业在2025年走到了历史转折的关口。这个贡献全球85%产能的产业集群,既背负着“产能过剩”的沉重标签,又手握技术迭代与全球能源转型的时代机遇。从价格战的泥沼到技术创新的突围,从规模扩张的惯性到价值创造的觉醒,中国光伏组件行业正在政策调控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完成一场深刻的生态重构。

 

行业困局-规模扩张结构性失衡  

 

中国光伏组件行业的“内卷”困局,本质是规模扩张与价值创造的严重脱节。2024年底国内组件产能已突破850GW,2025年更攀升至920GW,这种扩张速度远超全球装机需求的增长幅度,导致全行业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2024年行业整体利润率一度降至-10%,部分中小企业为争夺订单,甚至以低于成本价销售组件,既透支了自身生存空间,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这种失衡并非简单的总量过剩,而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从技术维度看,PERC组件虽仍占据62%的市场份额,但技术红利已基本耗尽,同质化产品的激烈竞争必然导致价格崩塌;从产能分布看,低效的P型产能占比仍超30%,而高效N型产能虽快速增长,但尚未形成绝对主导地位。更值得警惕的是,产业链库存压力持续高企,仅硅料环节库存就达40-50万吨,若维持当前产出节奏,2026年内库存回归正常水平的难度极大,这种“堰塞湖”效应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短期阵痛。

 

市场端的挑战同样严峻。欧美贸易壁垒层层加码,美国IRA法案的本地化要求使直接出口量萎缩至12.4GW,欧盟CBAM机制则对组件碳足迹提出严苛标准。尽管新兴市场快速增长,但低价竞争的惯性思维让中国组件在高端市场的溢价能力薄弱,2024年出口均价较2020年下降超20%,“大而不强”的特征依然明显。而在产业链内部,曾被忽视的连接器等配套部件一度成为隐性短板——早期部分低价组件采用劣质连接器,导致接触电阻高达5mΩ以上,不仅每年额外损耗3%-5%的发电量,更因绝缘失效引发多起电站火灾,暴露出“重核心、轻配套”的发展弊端。在国内连接器线束生产领域,一批企业已形成显著竞争力,如亨通光电、万连科技、中航光电、立讯精密、电子谷等头部组件企业的核心供应商,能够快速相应客户需求,缩短交付周期,可开发差异化产品,适应严苛环境。

 

政策-从规模管控到价值引导破局  

 

2025年成为中国光伏组件行业的“政策纠偏年”,一系列调控措施跳出了“头痛医头”的传统模式,构建起“供给整治-需求拓展-创新激励”的三维治理体系。在供给侧,政策从自律引导升级为刚性约束,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低价倾销,六部委联合座谈直击“内卷式”竞争痛点,要求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这种调控很快显现成效,硅料价格从3.4万元/吨的底部回升至5.2万元/吨,硅片、电池片环节逐步实现顺价,头部企业利润开始修复。

 

产能结构的优化更具长远意义。多晶硅能耗标准将1级指标从≤7.5kgce/kg降至≤5kgce/kg,《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要求新建电池项目效率不低于25%,这些硬性指标正在加速低效产能出清。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更强调“链式发展”,要求企业同步配套硅片、电池或储能项目,推动产业从零散扩张转向集群化发展,江苏盐城、安徽滁州等产业基地已形成“制造-消纳-外送”的完整生态。

 

需求端的政策设计则为产能找到了合理出口。《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明确2030年前新增装机2.53亿千瓦,仅这一项就将带动组件需求超860GW。“光伏+”融合场景的推广更拓展了行业边界,“光伏+储能”“光伏+制氢”“光伏+绿色算力”等创新模式,使组件应用从传统电站延伸至工业生产、城市建设等领域。分布式光伏的政策优化同样关键,整县推进与户用补贴延续推动其装机占比预计提升至45%,成为消化产能的重要增长极。

 

技术突围-差异化竞争的价值重构  

 

在政策调控筑牢底线的同时,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力量,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的本质变革。N型技术的全面替代成为2025年最显著的趋势,TOPCon组件产量占比已达30.9%,HJT组件占比提升至7.1%,而PERC组件份额从82%骤降至62%,技术迭代速度远超市场预期。这种替代不仅带来效率提升,更创造了差异化溢价空间,隆基HPBC2.0组件量产效率超24.8%,毛利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

 

龙头企业的技术路线选择展现出鲜明的战略差异,形成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隆基绿能押注BC(背接触)技术,其HPBC2.0组件在高端分布式市场占据优势,2025年上半年国内销量占比达55%,依靠技术溢价实现盈利改善;爱旭股份则凭借N型ABC组件实现逆势增长,上半年出货量同比激增400%,二季度成功扭亏为盈,印证了技术差异化的市场价值;通威股份则采取“多技术布局”策略,同时推进TOPCon、HJT、钙钛矿叠层等路线,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超5亿元,以技术储备应对路线迭代风险。

 

前沿技术的突破更打开了行业的长期想象空间。隆基绿能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33%,协鑫、极电光能等企业建成百兆瓦级产线,实验室效率突破33.5%,预计2027年后逐步规模化,将组件效率推向30%大关。制造工艺的升级则持续释放成本红利,182/210大尺寸组件占比超90%,硅片厚度降至130μm,SMBB多主栅技术普及,推动非硅成本下降至0.28元/W以下。这种高效技术+精益制造的组合,使中国组件在全球市场形成“效率与成本”的双重优势。

 

全球布局-从产品输出到生态构建  

 

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光伏组件企业正在完成从“产品出口”到“全球运营”的战略转型,以本土化布局应对贸易壁垒,以价值服务开拓新兴市场。2024年国内企业海外组件产能已达85GW,主要分布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中东地区,通过“中国技术+本地制造”的模式规避贸易限制。晶科能源的全球化布局最具代表性,其马来西亚、美国基地支撑海外出货占比超60%,中东、东南亚新兴市场份额突破30%,有效对冲了单一市场的政策风险。

 

市场结构的优化更体现了行业的成熟度。欧洲市场占比从42%降至36.5%,而巴西、印度、中东及非洲地区合计占比提升至34.9%,同比增长27.5%。这种多元化布局不仅分散了风险,更打开了增长空间,2025年中国组件出口量预计达450GW,同比增长18%,“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购占比提升至55%。在高端市场,中国企业正从“价格优势”转向“价值服务”,晶澳科技为拉美户用市场定制小型化高效组件,天合光能为海上光伏项目开发抗台风组件,通过场景化解决方案提升产品溢价能力。

 

  在平衡中走向成熟  

 

2025年的中国光伏组件行业,正在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本土与全球的平衡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短期来看,政策调控与技术升级的双重作用将持续显现,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CR5有望从2024年的72.6%升至2030年的85%以上,具备垂直整合能力与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将主导市场格局。中期来看,N型技术将全面主导市场,2025年渗透率突破60%,钙钛矿等前沿技术逐步实现规模化,推动度电成本持续下降,巩固中国在全球制造端的主导地位。

 

长期来看,行业将从“制造主导”转向“生态引领”,形成“制造+品牌+服务+金融”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在技术层面,智能组件、AI运维、光储协同等创新将提升全生命周期价值;在应用层面,BIPV、农光互补、移动能源等场景将进一步打开需求空间;在生态层面,组件回收利用技术的突破将构建循环经济体系,降低环境影响。预计到2030年,中国光伏组件行业总产值将突破3万亿元,带动上下游就业超500万人,成为支撑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产能过剩的隐忧尚未完全消除,若需求不及预期,价格战可能反复;贸易壁垒呈现常态化、复杂化趋势,碳足迹与技术标准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技术路线迭代带来的产能贬值风险,考验企业的战略预判能力。但这些挑战本质上是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中国光伏组件行业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依赖到全球领跑的蜕变;展望未来,这场从“规模红利”到“价值红利”的转型,将不仅重塑行业自身的生态,更将深刻影响全球能源格局的演进方向。

上一篇: 电连接器设计基础以及主要规范有哪些?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扫码关注
电子谷公众号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订单/资讯随手掌握

扫码关注

电子谷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看商品
联系电话
400-888-3128
15016918160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