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搜索 清空历史记录

具身智能2025竞速:应用破局工业 / 仓储,产业链重构与全球竞合新局浮现

在人工智能从虚拟走向实体的演进浪潮中,具身智能正成为核心突破口。它通过赋予AI物理身体,构建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的闭环能力,使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智能体得以在真实世界中持续学习与交互。2025年,这一概念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伴随全球资本的密集布局与技术的快速迭代,具身智能已从学术探索迈入产业试点的关键阶段,其应用场景、市场格局与产业链结构正逐步清晰,未来增长潜力亟待释放。

 

具身智能的应用已突破早期技术演示的局限,在工业、仓储、科研等多个领域实现试点渗透,呈现出结构化场景先行、复杂场景探索的特征。

 

具身智能主要应用场景

 

(一)工业制造:柔性生产的新劳动力

 

工业场景是具身智能落地的核心战场,凭借精准操作与环境适配能力填补传统生产短板。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已在汽车工厂签下近40亿元人民币合同,承担上下料、巡检等重复性任务;蔚来汽车引入具身智能机器人后,生产线效率提升30%,实现订单—抓取—装配全流程自适应。在精密制造领域,智元机器人的远征A2实现0.1毫米级精密装配,破解了困扰业界十年的技术难题,充分适配多品类小批量的柔性生产需求。

 

(二)仓储物流

 

仓储物流的标准化环境为具身智能提供了理想的落地场景。美国AgilityRobotics的产品Digit已在仓储场景中试点应用,完成货物分拣、搬运等核心任务;国内企业在该领域同样动作频频,自变量机器人发布的轮式双臂仿人形机器人量子2号,凭借灵活操作能力适配仓储分拣的复杂需求。这些设备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更降低了人力在重体力劳动中的安全风险。

 

(三)特种与公共服务

 

在人类难以企及的高危或特殊环境中,具身智能展现出独特价值。南方电网的巡检机器人可耐受-40℃至80℃极端环境,在深山区域自主定位故障点;五八智能机器狗能在浓烟中探测火源、运送物资,替代人工执行消防救援任务。此外,商业服务场景也开始渗透,擎朗配送机器人累计出货10万台,覆盖餐厅、酒店等场景的日常服务需求。

 

(四)科研与开发者市场

 

面向科研与开发需求的产品成为重要补充。宇树科技走平民化路线,推出售价仅5900美元的R1人形机器人,精准切入教育和开发者市场,为技术迭代积累初期数据;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通用平台慧思开物,实现单系统兼容机械臂、人形机器人等多构型设备,支持跨场景任务迁移,成为科研机构的重要工具。

 

全球竞合市场与特色发展路径

 

全球具身智能市场呈现资本密集布局、区域路径分化的格局,中国凭借场景优势与政策支持,已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增长极。

 

(一)全球市场:资本押注通用与垂直两大赛道

 

全球资本对具身智能的关注度持续升温,2025年投融资事件密集爆发。美国Figure公司9月完成超10亿美元融资,估值达390亿美元,创下该赛道单笔融资纪录,其聚焦通用人形机器人研发,目标打造AI的iPhone;DynaRobotics完成1.2亿美元A轮融资,AgilityRobotics计划融资数亿美元,均彰显资本对技术落地的信心。国际市场的竞争核心集中在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特斯拉Optimus、Figure的Helix系统等通过强化学习,持续提升机器人对动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中国市场:场景绑定与产业链协同发力

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已形成政策引导、企业集聚、资本跟进的发展生态。截至2025年7月,国内相关产业已获240亿元融资,超过2024年全年总额,160余家整机公司与超60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构成产业主体。地域分布呈现头部集中特征,北京、广东、上海三地企业数量合计占比近50%,江苏、浙江紧随其后,形成产业核心支柱。

 

与海外企业侧重通用人形机器人不同,中国企业更倾向行业绑定的差异化路径:优必选深耕汽车制造场景,宇树科技聚焦四足与轻量级人形机器人,智元机器人专攻工业精密装配,逐际动力发力全尺寸通用机型,星尘智能依托互联网技术积累探索服务场景。这种场景先行策略帮助企业快速找到付费客户与稳定现金流,为技术迭代提供支撑。

 

产业链结构:核心瓶颈与协同进化逻辑

 

具身智能产业链涵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整机与系统—下游应用与数据三个环节,各环节技术成熟度与竞争格局差异显著,协同创新成为破局关键。

 

上游:核心零部件是产业规模化的卡脖子环节

 

上游聚焦硬件基础与算力支撑,决定机器人的性能上限与成本底线,其中执行器与减速器是最核心的技术瓶颈。

 

执行器与减速器:日本HarmonicDrive和Nabtesco长期占据技术优势,掌握高精度、高寿命产品的核心专利。中国企业正加速追赶,绿的谐波、双环传动在中低端市场实现突破,深圳安培龙的六维力传感器、长盛轴承的自润滑关节技术推动硬件成本降低25%以上。

 

传感器:为实现精准感知,摄像头、力反馈传感器等需求激增,LGInnotek等企业为FigureAI供应高端摄像头模组,国内企业在触觉传感器领域逐步突破,支撑机器人完成夹取水饺等精细化操作。

 

连接器:负责衔接传感器、执行器与控制单元的电力及信号传输。具身智能设备对其要求严苛:人形机器人需0.3mm级超小间距端子实现轻量化,单台用量达100-200个;户外场景需-40℃至85℃耐温、IP68防水防尘能力,高速信号传输则避免动作延迟。国际品牌中,泰科电子(TE)、电子谷(DZGU)、安费诺、万连科技等厂商技术领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芯片与算力平台:NVIDIA的JetsonThor与IsaacGR00TN1成为全球主流方案,将大模型与实时控制深度融合;华为盘古大模型开源则推动算法平民化,降低中游企业的开发门槛。

 

中游:整机设计与系统集成是价值整合核心

 

中游承担硬件整合+软件赋能的核心职能,分为整机制造与系统集成两大方向。整机制造企业如优必选、宇树科技,通过整合上游零部件打造差异化产品;系统集成企业则聚焦软件能力,自变量机器人自研WALL-A操作大模型,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慧思开物通用平台,实现不同构型设备的系统兼容。当前中游的核心挑战是软硬件协同,头部企业正通过联合开发模式压缩周期,如立讯精密与比亚迪的合作将开发周期缩短至3个月。

 

下游:应用场景与数据闭环构成增长飞轮

 

下游覆盖工业、仓储、医疗等应用领域,不仅是产品的最终出口,更是数据飞轮的核心来源。每一次仿真、示教、实地执行产生的数据,都会反馈至模型中优化动作策略,而结构化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加速了数据积累。例如,优必选机器人在极氪工厂的多机协同作业,既实现了工业化价值,又为算法迭代提供了海量真实数据。数据闭环能力已成为企业构建技术壁垒的关键,头部公司均在搭建仿真平台与云端训练系统,确保智能体持续进化。

 

 

技术突破与生态重构下的增长蓝图

 

具身智能正进入技术加速迭代+场景快速渗透+生态协同深化的新阶段,全球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中国有望在部分领域实现领先。

 

据机构预测,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2025年达44亿美元,2030年将突破23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近40%;中国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52.95亿元,占全球27%,未来有望随国产化替代与场景拓展进一步提升份额。细分赛道中,人形机器人将成核心增长极,预计2030年拓展至商业服务场景,2040年深入家庭,市场规模有望超2.9万亿元。

 

在大脑层面,多模态大模型与世界模型的融合将提升环境理解与任务规划能力,解决物理世界认知不足的难题;在小脑层面,运动控制与灵巧操作持续升级,人形机器人已能完成马拉松长跑与精密装配,未来将实现更复杂动态场景适配。成本方面,量产推动核心部件价格下降,特斯拉计划将Optimus成本降至2万-3万美元,优必选已推出30万元以下科研级产品,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可以预见,具身智能产业将逐步告别野蛮生长,进入生态共建阶段。政策层面,中国十余个省区市已出台支持政策,北京提出2027年前突破100项关键技术,地方产业基金加速技术落地;标准层面,《具身智能产业图谱》与《具身智能评估体系》的发布,正填补行业标准空白,推动零部件接口与安全规范统一;跨界协同方面,汽车、互联网企业加速入局,广汽、北汽通过合作涉足具身智能,阿里云等科技巨头的投资为产业注入资源动能。

 

产业发展仍面临多重瓶颈技术上,跨场景高质量数据集稀缺、能耗优化难度大,具身大模型尚未出现突破性产品;商业化上,成本与规模的悖论尚未破解,家庭等复杂场景的安全与适配问题待解;生态上,重复研发导致资源浪费,亟需通用算法与数据平台共建。这些挑战将推动行业加速洗牌,具备核心技术、场景资源与生态整合能力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具身智能正重塑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成为未来产业的核心增长极。从应用来看,工业与仓储场景的规模化试点已验证商业价值;从格局来看,中国企业凭借场景优势走出差异化路径;从产业链来看,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与数据闭环构建正打破增长瓶颈。尽管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仍需时间,但在政策、资本与技术的三重驱动下,具身智能将逐步实现从试点应用到规模化普及的跨越,最终成为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重构生产力与社会协作模式。

上一篇: 电连接器设计基础以及主要规范有哪些?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扫码关注
电子谷公众号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订单/资讯随手掌握

扫码关注

电子谷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看商品
联系电话
400-888-3128
15016918160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