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基础认知:定义、分类与发展历程

电源作为将其他形式能量转换为电能的核心装置,通过稳定输出电压、电流满足用电设备动力需求,是电子信息产业不可或缺的基础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终端设备的稳定性、能效与使用寿命。按应用场景可分为工业电源、消费电子电源、服务器电源、新能源电源等,按功率规格、转换效率及供电架构又可进一步细分,而服务器电源作为专为服务器、数据中心设备设计的专用电源供应单元(PSU),凭借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效率、低功耗等核心特征,能在长时间连续运行场景下提供稳定电力输出,适配复杂电网环境与多设备协同工作需求,已成为数据中心算力保障的关键基础设施。
从产品分类来看,服务器电源可按应用场景分为通用服务器电源与AI服务器专用电源,按功率等级分为标准功率(500W-1500W)、高功率(1500W-3000W)及超高功率(>3000W)电源,按供电技术分为AC-DC电源模块、DC-DC电源模块与分布式电源系统,按冷却方式则分为风冷电源与液冷电源,其中液冷电源凭借高效散热优势,在高功率AI服务器中的应用正逐步扩大。
回顾中国服务器电源行业的发展历程,其已历经三大关键阶段:2010年前以技术引进为主,产品依赖海外品牌,核心部件与技术被国际厂商垄断;2010-2020年本土企业崛起,通过技术消化吸收实现规模化生产,在中低端市场逐步替代进口,80PLUS高效电源成为主流;2020年后进入技术创新与高端突破期,AI服务器带动高功率、高压架构电源需求爆发,本土企业加速核心技术研发,在48V供电、液冷散热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逐步切入全球高端供应链。
二、市场供需与贸易格局:现状、主体与痛点
作为全球电源产品生产与出口大国,中国电源行业进出口贸易呈现“高端进口、中低端出口”的鲜明格局,服务器电源作为高端电源细分品类,其贸易状况受全球算力建设、技术迭代等因素影响显著,2025年以来,AI服务器相关电源产品进出口增速已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进口方面,产品以高端服务器电源及核心部件为主,包括高功率AI服务器电源模块、112G/224G高速连接器等,进口来源地集中于中国台湾、美国、日本,其中中国台湾地区因供应链协同优势成为高端电源模块主要进口来源,美国、日本则主导高端连接器、核心芯片等关键部件进口,价格呈现明显分层;出口方面,产品以中高端服务器电源、通用电源模块为主,2025年1-7月中国大陆对台出口静止式变流器(含服务器电源相关产品)总金额达12.7亿美元,同比增长98%,出口目的地集中于中国台湾、美国、东南亚等地,AI服务器电源模块出口增长尤为突出。未来,出口端将持续向高功率、高附加值产品升级,进口端则聚焦核心技术型产品,国产替代进程持续推进。

当前中国服务器电源行业市场主体主要分为国际龙头企业、本土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三类,呈现“头部集中、中小分散”格局,规模以上服务器电源企业约50-80家,其中具备高功率AI服务器电源供应能力的企业不足20家。供给端呈现结构化特征,中低功率产品供给充足,高功率AI服务器电源、液冷电源等新型产品供给紧张;需求端受AI算力爆发驱动呈现“量价齐升”态势,2025年核心市场规模预计超百亿元,高功率AI服务器电源市场占比超40%。招投标市场聚焦数据中心、云计算项目,对功率密度、转换效率等指标要求严格,AI服务器电源招标占比持续提升。
尽管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仍面临多重痛点:高端连接器、高功率芯片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国际巨头主导全球70%的高端连接器市场;高端产品客户认证周期长,产能无法快速匹配需求增长;铜、镍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及研发投入增加挤压利润空间;不同厂商AI服务器供电架构差异导致产品兼容性不足,影响规模化应用。
三、产业链深度解析:结构、价值与细分市场
深入剖析中国服务器电源产业链,其结构属性清晰明确,形成“上游部件供应-中游制造集成-下游场景应用”的完整生态。上游包括铜、铝等关键原材料,连接器、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电源管理软件等软件开发及测试设备;中游涵盖服务器电源设计、制造与集成,涉及AC-DC模块、DC-DC模块等产品;下游应用于数据中心、边缘计算、AI工作站等领域,终端客户涵盖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上游以国际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与本土原材料企业为主,中游由本土制造商与国际龙头构成,下游以阿里云、腾讯等算力需求方为核心。

从价值属性来看,成本结构中核心零部件占比最高(约50%-60%),其中连接器、芯片等高端部件成本占比超30%,原材料与研发制造费用分别占比20%-30%、15%-25%。价格传导呈现“上游成本+技术溢价”双驱动特征,高端产品因技术壁垒形成显著溢价,国际巨头占据价值链顶端,毛利率可达30%-50%,本土企业正逐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上游市场中,原材料供应充足但价格受大宗商品市场影响波动,核心零部件领域连接器需求爆发,2024年全球AI服务器用电源连接器销售额达0.16亿美元,预计2031年增至0.45亿美元,泰科、安费诺等国际巨头主导高端市场,万连科技、立讯精密、电子谷等本土企业加速突破;高端芯片仍依赖进口,软件开发聚焦智能监控与能效优化,系统集成向“电源+液冷”一体化发展,测试设备以进口为主。行业细分市场中,高功率AI服务器电源、液冷电源增速最快,2025年AI服务器电源市场占比超40%,边缘计算电源市场占比约15%,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下游应用中,数据中心占比约80%,是核心需求领域,预计2025-2030年需求CAGR保持15%以上;边缘计算市场受5G、物联网驱动,潜力逐步释放。
市场趋势——潜力、SWOT与发展方向
从行业SWOT分析来看,优势在于本土制造产能充足、成本优势显著,AI服务器电源、液冷电源等领域技术突破,本土化服务与供应链响应速度快;劣势表现为高端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研发投入与国际巨头差距较大,高端市场品牌认可度不足;机会来自AI算力爆发、国产替代政策支持及数据中心建设带来的增量空间;威胁包括国际贸易摩擦、核心技术壁垒及中低端市场竞争加剧。

综合来看,中国服务器电源行业发展潜力巨大,预计2025-2030年整体CAGR保持15%-20%,其中AI服务器专用电源CAGR超25%。展望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亿元,高功率AI服务器电源占比超60%,国产替代成效显著,本土企业在高端连接器、高功率电源模块等领域市场份额提升至30%-40%,液冷电源、48V高压电源成为主流产品。
未来行业发展将呈现清晰趋势:技术层面向高功率(10kW+)、高效率(80PLUS钛金及以上)、小型化方向发展,48V供电架构全面普及,液冷散热成为高功率产品标配,连接器向高速传输、高电流承载升级;市场层面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企业通过研发与并购扩大优势,高端市场聚焦技术创新,中低端市场向成本优化与细分场景适配转型;产业链层面上游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加速,中游企业向“部件+软件+集成”系统解决方案转型,下游与服务器厂商、数据中心深度绑定,形成协同发展格局。